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汤阴地名文化

发布时间:2021-2-24 11:10:19
“千年古县”称谓是以古老的历史地名为依托的,地名是千年古县的核心内容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。汤阴地名历史悠长,文化内涵丰 富多彩。

汤阴地名考

西河:有五个自然村,皆称西河(张西河、尚西河、李西河、王西河 冯西河),五个西河分布呈手掌状,其西有一地势高的岗地,当地老百姓称“手石岗”或“手面岗”,五个西河村就分布在手面岗附近类似五指的位置,如站在掌心四望,这种特殊地势更明显。传夏第六次迁都于此, 有史料记载子夏曾在此教授儒学。

程岗村:相传该村西北一里许,有东西两个土岗,曾叫“双风岗”说后因程姓人家居多改为程岗。村中有岳飞故宅,清咸丰年间立“岳武穆王故里”碑。

后庄:据传,明万历年间,该村一户人家的女儿被选入宫,因此称为皇后庄。清末,村名演变为后庄。

梁儿寨:据传,南宋时期,女抗金名将梁红玉之子曾在这里安营扎寨,故得名梁儿寨。

岳儿寨:据传,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子岳云曾带兵扎寨于此,故取名岳儿寨。另据本村《岳氏家谱》记载,此村岳姓人家系岳飞第三子岳霖后裔;1958年的村元志记载,除岳姓人家系土著外,张、臧等姓均系明初从山西迁民而来。

北故城:据南故城村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,这里是殷商故城。1963年,发生百大洪水后筑护村堤时,发现地下有一条宽10米, 长1000米的硬土结构层和大量砖瓦,相传是古代城墙遗址(但是否殷墟,尚待考查)。因该村在故城遗址之北,故称北故城。

水塔河:据清乾隆《汤阴县志》和清乾隆 《彰德府志》(1787年)记载,明清之际,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。其村名来历,因临近卫水,低洼常积水,故称水塔河。

俎佐:据传,明代以前,该村寺庙很多香火颇盛,村中曾有人专管祭祀的事。故村名为俎佐。明清县志记载村名为竹佐。

镇抚寨:相传元末明初,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,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,号称九营十八赛,镇抚寨就是十八寨之一。朱家寨、麻廷寨、小葛寨村名皆与此相关。又据《李氏家谱》记载,其始祖在元末曾被授金牌万户侯,镇守相州路。李氏家族繁盛,先后分居二十余个村庄

大寒泉:据传,此地是殷纣王祖坟,后来坟中出现一水洞,成为泉。泉水殊寒,便取名寒泉。《诗经·邶风》中“爱有寒泉,在浚之下”即指此处。大寒泉和小寒泉(因居大寒泉之南,故也称南寒泉)对称而来。

邶城:据清乾隆《汤阴县志·地理志》和《中国古代史》(1979年) 记载,邶、鄘、卫为殷商畿辅之地。周灭殷后,武王封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于邶。成王即位后,武庚反叛,辅佐成王的周公旦率兵东征,平定反叛, 从此周政权才稳固下来。邶城村名由此而来。

伏道:据传,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路过汤阴,秦太医李醯知技不如扁鹊,使人在村附近伏于道旁,将扁鹊刺死。百姓将扁鹊葬于伏道南岗,伏道村名由此而来

司马:据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(1523年)和清乾隆《汤阴县志》(1738 年)记载,司马泊在县城东南30里,周回17里,近司马村。《帝王世纪》 曰:邺县西南有上司马,殷太甲常居焉。今司马泊、司马店乃在邺之东南, 故邺都地形西北高东南下。此岂下司马欤?何村与泊皆以司马名也?

西官庄:据传,古代有一官员路过这里,村里有一人拦路喊冤,这位官员当场断清了这场官司。后来人们把问官司的地点(村内一丁字路口叫做官司口,村也因此得名官庄。

东官庄:因该村和西官庄对称得名东官庄

前攸昙:据传,明代正德八年(1513年)在此村建圣佛寺,后来寺院内有一棵花树,称菩提(又称昙)。开花时节,香飘十里。当时,有文人在庙前书一对联“提树长千年茂,优县花开十里香。”该村故取名优昙。民国初年,演变为攸县,前攸县和后攸昙对称而来

黄下扣:据《资治通鉴》卷85晋纪、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(1523年) 记载,西晋水平年(291年)始,发生“八王之乱”。太安二年(303年) 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郡(今安阳),东海王越挟惠帝(司马衷)率兵北征,战于荡阴。永安元年(304年)七月二十四,帝兵败至此,颊中三箭,因马肚带松扣,下马扣带,被追兵俘获,故此地取名下扣。因该村黄姓较多,故为黄下扣。下扣村共衍生:5个自然村(黄、索、王、陈肖),简称下扣。

王老屯:据查证,该村王姓人家明中期从浚县曹庄迁来,因此地水士质优,王家人寿命较长,外人便称之为“王老人屯”。村中白氏祖茔的碑文也有“王老人屯”村名记载,后简为“王老屯”

牛村:据传,宋朝年间,此地名“古溪村”,因村中有一小溪流过而得名。明嘉靖年间,张姓人家从淇县迁来,因地形如牛状,遂改称牛村, 沿用至今。